问学课堂案例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曹敏
一、单元总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识记)
2)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会提出自己的算法进行交流和比较。(识记、理解)
3)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会提出自己的算法,进行交流和比较。(理解、应用)
4)经历利用学具探究与交流获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理解、应用)
5)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识记、理解)
6)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综合)
7)逐步体会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源于日常生活,感知用数学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简单的、准确的、快捷而有效的,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兴趣、探究)
8)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兴趣、意识)
教学重点:
1. 借助计算条、位值图和数射线等模型,探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 能熟练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4、学会运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会提出自己的算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自觉选择合理算法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逐步体会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来源于日常生活,初步感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是简单的、准确的、快捷而有效的,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课时设置与实施
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一)单元内容及安排: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1教时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2教时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教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教时
二)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新教材第二学期(试用本)课本p2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进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口算
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具操作,归纳出“个位不变,只要在十位上加减”的计算方法。
2、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口算
教学课件: 多媒体、小圆片、位值图、计算条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森林里正在举行运动会,你们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
生:有熊猫、青蛙、小熊。
师:运动员入场了,首先要举行的是“青蛙捉虫”比赛。
问:哪只青蛙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呢?
生:小青蛙
问:根据青蛙的比赛结果,你能提些什么数学问题?并且列式么?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几只害虫?列式:36+20或20+36
生2:小青蛙比大青蛙多吃几只害虫?36-20
生3:大青蛙比小青蛙少吃几只害虫?36-20
师:这两个问题的列式是相同的。
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数是两位数,另一个数是整十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本领。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兴趣,解决问题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我们先来算一算“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几只害虫?”
我们在计算36+20时,很多小伙伴来帮助我们理解计算方法,你们看,谁来了?
这些小伙伴是如何帮助我们计算36+20呢?看清要求。(请一人读一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利用计算条计算,36只害虫就是3个十6个一,3个十可以用3根计算条来表示,6个一可以用6个小正方形表示,再放2个十就是20,合在一起就是5个十6个一,也就是56
生:利用位置图摆放。
师:通过摆一摆,我们发现了无论是计算条还是位置图,都是把36拆成30和6,先算30+20=50,再算50+6=56。
仔细观察36,20,56,从36到56,哪一位上的数变了,又是怎么变得呢?
生:个位不变,十位相加。(36的十位上加2)
师:也就是说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个位不变,只要十位相加,就能得到答案了。
师:20+36等于几呢?为什么?
根进练习:
1: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师:请你观察第一列,能发现什么小秘密么?
生: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每次增加10,和也每次增加10。
2、同桌合作,编题
【设计意图】利用计算条与位置图帮助下,进行两位数加整十数学习,强调过程,算法思维,最后上升为通法:各位不变,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练一练考查学生利用口算形式,用到推算。
探究二
师:计算条和位值图帮助我们理解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那减法呢?能不能猜一猜36-20等于多少呢?
生:16
师:等于16么?请你用计算条或者位值图来验证下,听清要求:
小组合作:选择计算条或位值板摆一摆36—20。
学生交流、汇报:
生1:把被减数拆成30与6,30—20=10,10+6=16。生2:个位上不变,只是在十位上相减。
生3:只要在36的十位上减2。
师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数:个位上的数不变,只是把十位上的数相减。
跟进练习
1、学习单第二题。
【设计意图】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利用相同的方法归纳出两位数减整十数的方法。
三:练一练
1、小组接力:我们刚才进行了一下小练习,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比一比接力跑,看你们是不是齐心协力。
2、小猫钓鱼
3、拓展练习:小青蛙买水果。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反复巩固训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口算。
四、本课小结。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理解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不但能熟练地计算,还能推算。你掌握了么?
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时候,个位上的数不变,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三、教学反思
一)根据学习前测,把握学习难点
课前我在班内进行了一个前测,发现百分之七十的学生都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但是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算的”,很多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在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时我做了相应的调整,把理解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作为今天的教学难点。
二)激发兴趣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数学课本身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入,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我借助了校园开放日这一吸引学生们的活动来进行设疑,同时加以及时又不宽泛的激励性评价,一年级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表现地更加自信和积极。另外,“一个人摆,一个人说”的形式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在减法授课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编题,再随机选择所编的一题作为例题研究,充分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再加上把学生编写的两位数减整十数的题目直接当做口算练习,学生看到自己编写的题目被解答,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三)突破传统思维,思考计算课新方向
通过此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自由选择学具、自己编题目,以及随机选择一道题目来研究和用游戏的方式解决问题等这样开放的环节。由此我得到了判断课堂有效的几个标准:
1. 引发适龄、有兴趣的内容生成。任何情景的引入都要符合孩子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基于课标,并且让学生有参与感,学生能够表达清晰,能承接新授内容。
2. 有效学具的选择与使用说明。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使用学具的熟练度是不同的,在用学具操作的时候,老师要向学生事先表达清楚学具的使用规则,并且引导学生思考规则,促进学生对操作学具的理解。
3. 有效的环节的设置。在环节设置上要尽量简而精,抛去冗长没有意义的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难度逐层递增,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4. 实现预设性教学目标。所有探究操作环节的设计和游戏的加入,目的都应该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5. 及时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不能为了评价而刻意评价,学生很多时候是通过老师的评价而肯定自己,从而变得自信,爱上这门学科,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综上,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课堂设计的立足点,给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