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总 结
一、培训慨况:
六一小学正在不断地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对见习教师进行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重视过程,又重视培训效果,并从中摸索着如何更为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本学期,我们较为出色的完成了我区第一批见习教师聘任单位的见习、培训工作。
2014年2月,我校迎来了4位来自不同学科的新教师,这些新教师在我们学校参与了培训,这一学期,他们在我们学校进行了正式上岗前的学习、培训。我们在如何系统培训新教师,缩小学科差异;如何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发挥团队力量;如何在培训中更好渗透学校文化,熏陶新教师职业素的养成这几方面,对这一批见习教师进行了培训、带教。
二、主要成绩与做法:
我们发现见习教师虽然对于培训工作投入、认真,但面对如何听课、备课、上课、学生等各方面问题时,常会出现疑惑和困扰。为此,我校根据学科带教的模块分类,逐步拟定了培训课程的基本框架:
学校培训目标:
1、通过先进理念的学习,继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
2、通读所教学科教材,了解《课程标准》。
3、指导见习教师依照课程目标来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3、课堂实践,从扶到放分步骤开展教学实践,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
4、初步了解控班的技巧、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要求。
教研组培训目标:
1、通过带教,帮助见习教师结合课堂实践初步掌握课程标准,熟悉小学学科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
2、通过双带教机制,促使见习教师快速成长。
3、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使见习教师尽快掌握学科的教学流程、练习设计、学生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
4、指导见习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乐于学习、勤于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她们的课堂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
以学科带教模块为主,结合学校培训和班主任带教,分阶段的开展理论渗透、通读教材、分步备课和扎实基本功等方面的培训。让见习教师熟悉日常的教学流程、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师和学生观,逐步在我校课程建设的浸润中,接受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较为迅速地达到新时代合格教师的要求。
带教
部门
培训
模块
| 思想、理念的引导
| 通读教材,掌握课标
| 分步备课
| 实践参与
| 学校(集体培训)
| 参观学校、初步体验学校办学特色
| 继续阅读我校区本教材《儿童哲学》,参与学校课题的研究。
| 继续参与家长会,聆听专家报告,感受新型家庭教育观
|
| 参与师德论坛、学科论坛和课堂展示,体验班主任工作的细节与专注
| 继续观摩学校特色课程,体验教学创新。
| 继续参与“聪明一刻”的观摩及设计。
| 参与学校集体活动:如春游、“六一”大队集会。
| 学科带教
| 个人:阅读课标,了解每个年段的要求。
团队:在教研组活动中分析课标的内容。
| 个人:通读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
团队:听不同年级课,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 个人:自己设计教案,由带教教师修改、指导后进班上课。
团队:教研组听课并给予指导。
| 个人:听课笔记、规范批改作业
团队:在教研组中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 班主任
带教
| 深入班级生活,建立平等的师生观
| 了解班主任日常工作范围
|
| 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分饭、带操、放学等
| 阅读德育教育相关书籍,树立正确的教师、学生观,撰写心得体会。
| 了解班主任工作手册的记录要求
| 参与主题班会或升旗仪式的活动的策划,独立撰写学生辅导个案。
| 深入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如:课件大活动、午会、班会课;组织一次班队会活动或开展一次班干部主题会议
|
1、个人带教与团队带教相辅助
团队带教是我校在第一轮见习教师带教工作中就形成的做法。团队带教起到作用是丰富资源、专家引领。见习教师每周除了听指导老师的课外,更要对团队带教负责老师展开跟踪听课。我们发现指导教师对于见习教师的带教在于有效的教学策略、先进的教学理念;而团队带教的负责老师由于与见习教师身处一个年级更能给他们贴心、实用的教学指导和建议。如:我们备课组制定的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要求、学科顺口溜等,让见习教师更明确了年段任务和见习要求。同时见习教师除参与教研大组的活动外,更能深入同年级的备课组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带教老师讨教经验、总结做法。
我校的学科“双带教”机制不仅促进了见习教师的培训工作,团队带教的负责老师也不无感慨的说:“看着见习教师模仿我上课,我就能知道自己在课中的不足之处,更好的加以弥补和调整!”可见,带教工作也同样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力度,更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式。
2、学科培训与班主任工作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中,我们主要关注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适应度,能抓住观课的重点,展开听课、备课、上课。学科带教教师在指导见习教师通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集体备课给见习教师参考,要求见习教师在这基础上设计出更为详细的教案,交由带教教师修改、指导,然后再由见习教师拿着教案进班上课。带教教师听课并给予评课、指导。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们也要求见习教师深入班级,熟悉班级的日常工作运作,分饭、带操、放学等班级管理工作都要一一参与。每位见习教师每周还要做一天班主任,其他见习教师以及带教教师观察,做记录。进行在学科和班主任带教中,课堂实践过渡到见习教师先自主说课,导师修改后再进班上课;课堂教学后,结合上课效果和教学理念撰写反思,更能让见习教师体会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此时学校的培训则以观摩学校特色课程、参与校本培训和学校活动为主,让见习教师逐步将学校特色与个人发展和规划结合,在浸润学校文化的同时,更好的适应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认为学校、学科和班主任这三方面的培训工作应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割裂、各做各的。只用在培训中形成三方面的合力,彼此结合、循序渐进才能有效提升见习教师的培训质量。
附学科和班主任“双带教”人员安排表:
见习教师
| 学科带教
| 班主任带教
| 郑燕
| 任培华
| 傅炜彦
| 张雯倩
| 王健娴
| 李杉
| 胡婷婷
| 董敏
| 徐建勤
| 沈腾俊
| 吴俊
| 王冬梅
|
迄今为止,学校推荐见习教师的阅读书目有:《哲学与幼童》、《现代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论坛(2次论坛);参与教研(大组教研16次,备课组教研10次):参与学科大组教研活动,与教专家近距离互动;每周参加备课组活动,和团队互动;儿哲活动(完成2项主题内容):听儿哲课与“聪明一刻“活动、上一堂数字化体验课。
三、问题与思考:
如何使见习教师的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升,这是我们目前仍在研究的问题。另外,目前我校的培训课程还在实践过程中,框架和内容还不完善,部分评价量表还不健全。要将培训内容与考核项目更有效的设计和结合。
四、意见与建议
我们希望区里能给予见习教师更为丰富、专业的培训内容,能够走出去,见识一下其它区的教育教学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