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沪教委人【2019】57号)的文件精神,落实“坚持育人为本、坚持融合创新、坚持系统推进、坚持引领发展”的基本要求, 按照“立足应用、靶向学习,整校推进、全员参与”的原则,围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主题,全面开展“整校推进”工程。
二、现状分析
作为第二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在软件方面学校有智慧校园系统、教研训一体化平台、视频中心等软件平台,在硬件方面学校有“数字基座”,可以满足数据输出、输入,软件平台的本地部署,有先进的智能化网络安全设备,有效支持各项业务的开展。
学校培养了一批以信息化为特色的骨干教师,不断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项。
整体来看,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虽然在理念思考方面有对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停留在基础的、效率不高的应用层面,以辅助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欠缺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不能很好地体现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部分教师能将更多的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工具引入课堂教学,支持学生学习活动,但对活动设计的实施方案、效果等缺少准确的定位,未能发挥出技术工具的作用。
三、培训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学校未来三年愿景规划,至 2022 年止,实现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发展总体目标,采用分层分类整校推进研修模式,以实现 “三提升一全面”整体发展目标,即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整校推进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结合研修课题,开展相关信息技术培训;从需求出发,确立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研修内容,落实培训任务,根据所设立的达标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考核。
2.组建研修共同体,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围绕“教师特征”、“教研行动”、“教研成果”、“教研心理”及“信息素养”五个模块,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问学课堂”。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
3.创建协同学习环境,让双线融合的教研成为新常态。
整合“数字校园”“云校通”“教研训一体化”等信息化平台,统合“云课堂”“数字教材”“混合式教研画像”“学生数字画像”“项目化学习”“儿童哲学课程”等学校重点项目,实现平台建设与项目行动双线融合,为教师创设信息化2.0协同学习环境。依托备课组、教研组、项目组、观课组等学习型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评课等活动,进而构建教师协同交互的多线性平行发展学习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师课前导学、备课、授课、课后作业、智能测验等环节的精准教学能力。以精准教研突破课堂局限,打开教师的学科视野。
4.构建信息化评价体系,助推学校信息化技术高效发展。
基于“教研训一体化”云平台,创建并拓展教师学习空间,发挥协同学习的迭代循环效应;整合学校各重点项目,创新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估框架,分层分类研制评价指标与细目,系统匹配可视化、可操作的评估标准;探寻教师信息素养的个性化成长路径,合理配置适切性的内容、载体与学习行动方案。
四、培训对象
全校在编在岗的教师(含校长)(2022年12月31日之前未退休的教师,必须参加本项目培训;2022年12月31日之前退休的教师,可自愿参加本项目培训)。
五、培训时间
2020年12月至2022年7月底
六、培训方式
在培训团队指导下,将采取市区平台线上研修、校本研修、教师选学等多种方式,构建线上线下双循环培训模式,将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全员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1、市、区(校)平台在线自主选修
学校根据市级k12在线学习平台“培训课程超市”中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进行选学。
2.集中研修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作为培训者的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通过专家引领、主题培训的形式开展。针对需要操作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教学软件的使用,也将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
3.线下实践
采用自主选学、实践为主的培训方式,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教学实践和应用研修。
七、培训内容
学校依据现阶段正在推进的“混合式教研画像”、“学生数字画像”、“项目化学习”三大项目,确定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培训研修课程模块和路径,做到三结合:培训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培训内容与三大项目相结合;研究主题与“儿童哲学视域下的问学课堂的实践研究”相结合。
(一)学时分配
课程类别 |
通识课程 |
专业课程 |
实践应用课程 |
学时分配 |
10学时 |
15学时 |
25学时 |
责任主体 |
市 |
区、校 |
校 |
(二)课程内容
教师教研画像——混合式教研 |
学生数字画像 |
项目化 学习 |
课程内容 |
预学 设计 |
教学 设计 |
课堂 实践 |
学业 评价 |
线上 研讨 |
学生学业水平 智慧校园 |
责任主体 |
备课组 |
备课组 |
教研组 备课组 |
备课组 |
教研组 备课组 |
四年级备课组 三~五年级 |
项目化学习组 |
学习方式 |
选修 |
必修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必修 |
必修 |
组织教研组,教师反复学习,梳理适合学校三大项目推进及问学课堂教学改进的微能力点,合理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的微能力必修与选修课程。具体如下:
维度 |
微能力 |
多媒体教学环境 |
混合式学习环境 |
智慧学习环境 |
教学设计 |
1.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2.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
1.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2.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
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
学法指导 |
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3.技术支持的课堂总结提升 4.技术支持的课堂方法指导 |
1.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2.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
1.支持学生创造 2.性学习与表达 |
学业评价 |
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
|
1.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
教师根据现有的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在多媒体环境、混合式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中选择10个微能力点开展研修;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年龄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选择5个微能力点作为必修能力,选修学业评价和预学设计,在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依据自身实际,在自学微能力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拓展学习的微能力。
八、培训安排
时间 |
阶段 |
内容 |
负责人 |
备注 |
2020.12 —2020.1 |
阶段一: 制定研修计划 |
1.针对信息技术2.0研修要求,结合学校信息化研究项目,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三个层面制定研修计划。 2.教研组(备课组)依据学校研修计划,根据本学科特点及研究主题,选择本学科组研修的5个微能力点,制定本教研组(备课组)的研修计划。 3.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教研组(备课组)的研修计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能力点开展研修。原则上5个微能力点要与本学科组选择的一致。 |
校长室 教学管理中心 教师发展中心 |
|
2021.2 |
阶段二:在线课程学习 |
1.利用 K12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优秀教学App推荐与应用、信息时代的学与教、微课设计与制作三个课程学习。 2. 微课设计与制作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在线学习、研讨。 |
信息中心 教师发展中心 |
|
2021.2 — 2022.5 |
阶段三: 校本实践 |
1.根据前期在线课程学习情况的排摸,明确校本实践任务。 2.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适切的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深耕“儿童哲学视域下的问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3.通过个人自评+教研组(备课组)互评(组内研磨课)+学校校评(集团、骨干工作室、聪聪杯、云课堂、数字教材校级展示)等方式进行主题评课,落实微能力点落地情况。 4.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围绕各自研究点,通过组内研磨,每个学期至少要形成50%的教学案例,教师一个学期要完成一套与自己选修项目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包。 |
信息中心 教学管理中心 教学管理中心 教学管理中心 |
|
2022.5 — 2022.7 |
阶段四: 总结评价 |
1.各教研组(备课组)汇报展示研修成果及后续技术融合创新的设想与规划。 2.上交个人研修反思感悟。 3.评选学习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及优秀个人。 |
信息中心 教师发展中心 |
|
七、 组织保障
(一)明确组织架构与分工
落实校长主抓、校办统筹、教学执行、后勤保障的模式,抓好校本应用、加强平台建设、抓实质量检测,完善“整校推进”机制,保障“整校推进”成效。教学管理中心将选拔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建强培训队伍,打造“素质好、教学优、懂技术、会应用、善指导”高水平信息培训团队,指导学科教师开展研究与实践,信息中心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全员培训将细化科目,全程贯穿培训科目评估、教学应用评估并将纳入年度表现评估。
为保障研修班顺利进行,组织成立专家小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导师小组。
专家小组:潘丽芳、庞维成、向晋榜、李宝敏
领导小组:薛志刚、汤玲、王健娴、胡婷婷、邵军
工作小组:邵军、曾妮、王铮若、孙元丽、李俊
导师小组:宋燕、吕晓静、吴俊、杨菁、李昀勍、杨立烨
班主任 |
电话 |
邮箱微信号 |
班级管理平台 |
曾妮 |
15900464250 |
邮箱:15900464250@163.com 微信号 Weibozn77 |
平台(一) 班级微信群:班级通知、答疑、培训评估、研讨交流等 |
平台(二) 班级公共邮箱:作业提交、资源共享等 |
(二)加强考核评估
学校将采取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综合考核方式,测评工作伴随着培训同步开展。将依据教师学习心得、典型操作、教学案例来评价全员培训的成效。理念科目评估重心得、技术科目评估重操作、教学应用评估重案例,将教师选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应用能力培训与校本应用考核紧密结合,进行成果导向、所学为所用的校本应用考核,并列入学校绩效考核计算专项,通过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提升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
1.合格的指标
Ÿ 修满规定学分;
Ÿ 缺席次数不超过应出席总次数的1/3;
Ÿ 完成所参与培训的相关作业
2.优秀的指标
Ÿ 修满规定学分;
Ÿ 缺席次数不得超过2次;
Ÿ 作业成绩突出;
Ÿ 在培训班做出重要贡献;
Ÿ 在教育教学工作、三大项目研究方面产出创新性的成果;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中获得创新性的成绩;
Ÿ 培训成效传播,依据培训学习内容引领区域教育教学研修工作;或能提供与本培训班主题相关的其他微课程等资源。
学校将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在夯实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提升数据支持下教师团队的因材施教能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全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
2021年1月